起重机车轮锻件热处理工艺规范
以下是起重机车轮锻件的热处理工艺规范,结合材料特性、力学性能要求及行业标准(如JB/T 6392、GB/T 3077等),分步骤明确关键控制点:
一、材料选择与热处理目标
常用材料
中碳合金钢:42CrMo、50Mn、65Mn(高强度、耐磨性要求高)。
低合金钢:35CrMo、40Cr(中小型车轮,综合性能要求)。
热处理目标
表面硬度:≥300 HB(耐磨性)。
心部韧性:冲击功≥40 J(防脆断)。
组织均匀性:无带状组织,淬透层深度≥5mm(重型车轮)。
二、热处理工艺流程
1. 预备热处理(锻后)
正火:
温度:Ac₃以上30~50℃(如50Mn:850~880℃)。
冷却:空冷(风扇强制冷却,细化晶粒)。
目的:消除锻造应力,均匀组织,为淬火做准备。
退火(可选):
适用于高碳钢(如65Mn),680~720℃保温后炉冷,降低硬度便于加工。
2. 最终起重机车轮热处理(淬火+回火)
淬火:
参数42CrMo50Mn65Mn
温度 840~860℃ 810~830℃ 790~810℃
保温时间 1.2~1.5 min/mm 1~1.2 min/mm 0.8~1 min/mm
冷却介质 快速淬火油(40~80℃)或水-油双液淬火(防裂)。
关键控制:
工件入液时需剧烈搅动冷却介质,避免蒸汽膜影响冷却速度。
薄壁部位预冷(如轮缘先空冷至700℃再淬火)。
回火:
材料温度范围硬度目标(HB)保温时间
42CrMo 520~560℃ 300~350 2~2.5 h
50Mn 480~520℃ 320~370 1.5~2 h
65Mn 400~450℃ 350~400 1~1.5 h
目的:消除淬火应力,调整硬度与韧性平衡。
三、特殊工艺控制
表面强化(可选)
感应淬火:对踏面高频淬火(硬度≥55 HRC,层深2~4mm),提升耐磨性。
渗碳/碳氮共渗:用于低碳合金钢(如20CrMnTi),表面增碳后淬火。
去氢处理(高强钢必备)
淬火后立即在200~250℃保温4~6h,防止氢脆(尤其水淬工件)。
四、质量检测标准
硬度检测
表面与心部硬度差≤15%(GB/T 231.1)。
金相组织
淬火后:马氏体等级≤3级(JB/T 6392)。
回火后:索氏体+少量铁素体(无连续网状碳化物)。
力学性能
抗拉强度:42CrMo≥900 MPa,50Mn≥800 MPa(GB/T 3077)。
冲击韧性:-20℃下AKv≥27 J(低温工况要求)。
无损检测
超声波探伤(UT):按JB/T 5000.15检测内部缺陷。
五、常见缺陷及对策
缺陷原因解决方案
淬火裂纹 冷却过快/应力集中 优化冷却介质(油淬替代水淬),增加预冷步骤
硬度不足 淬火温度低或冷却不足 校准炉温,提高介质流速
回火脆性 在350~500℃慢冷 快速通过脆性温度区间
六、工艺记录与追溯
记录参数:加热曲线、淬火冷却时间、回火温度曲线。
批次管理:每炉次附热处理报告(硬度、金相、力学性能数据)。
具体工艺需根据车轮锻件尺寸(如直径>1m需延长保温时间)、载荷等级(如冶金起重机需更高韧性)调整,建议通过JMatPro软件模拟优化参数。